2011年11月16日
<p>
2.复习理力材力
</p>
<p>
3.复习英语,德语
</p>
<p>
4.论文
</p>
<p>
</p></p>
……
阅读全文
2011年11月16日
<p>
1)→极限存在准则 p64 <font size="1">2011年11月13日(复习:2011年11月14日)</font>
</p>
<p>
2)→p105导数的概念<span><font size="2">(2011-11-15)</font></span>
</p>
<p>
<span> 3 ) →p123高阶导数<font size="2">(2011-11-19)</font></span>
</p>
<p>
2.线代 <font color="#FF0000" size="1">0%</font>
</p>
<p>
3.概率 <font color="#FF0000" size="1">0%</font>
</p></p>
……
阅读全文
2011年11月16日
【转】过犹不及的“勤奋、坦诚、刚正”传统美德——福兮祸兮、双刃剑及其它 “勤奋、坦诚、刚正”堪称美德但是不可无度。“度”是质和量的统一,是“质”(良好效果)对“量”的界限、幅度和范围。量变之于质变的根本标志就在于: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“度”。在实践过程中,必须注意把握适“度”原则,学会审时度势、三思后行权衡为人处世分寸,一定要避免和防止“过犹不及”。 坦诚、刚正是把“双刃剑”。对于坦诚、刚正的无度释放,只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。在世风日下、人心不古的当今社会,传统意义的坦诚、刚正美德,已与当今世俗观念产生矛盾。务必清醒认识:我们可以改变自己(个性调整),但是很难改变外部环境(社会认知)。俗话“适者生存”,就是阐发了这样一个真理。 甲子回眸有感:其一,要勤奋,但是不能过于勤奋。过于勤奋,这是要以“生命透支”为代价的。其二,要刚正,但是不能过于刚正。过于刚正,就可能与环境不时发生冲突。其三,要坦诚,但是不能过于坦诚。过于坦诚,肯定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种种祸端。以上之“过于”,就是超出了“适度”的界限:过犹则不及!……
阅读全文
2010年10月31日
最近发现还是有朋友在搜索德语词典,原来的链接都失效了,现在把我收集的德语词典都共享出来,放在了百度网盘上。下载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Mdict是个不错的词典工具,既有PC端也有PPC端。非常好用而且免费。不过它不提供词典文件。 下面是我在网络上收集到的德语词典,应该说能找到的都在这里了。
德汉汉德双向大辞典 下载 制作者:峰少 词条数:德汉10.7万,汉德7.3万, 词条总数:18万制作日期:2006-10-27
新德汉字典 下载 就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行的那本
朗氏德德 下载 Deutsch als Fremdsprach,这本学德语的应该都知道
Deutsch-Chinese Lexikon_ppc.本德汉词典由eaglewdy根据林凡顺先生的Fundset Deutsch2Chinese(S)制作,核心作者名单:Fanschoen、andyyan、小青、Maoyuan Yu、schweinchen、ponymch、maniok、 hallo1111、bodozhang、xiangmei、perlen、 pan_wf. 欢迎大家登入我们的网站: BBS:http://www.highkast.com 获得更新的词典!5.杜登德德词典 <a href="http://files.getdropbox.com/u/1167529/Duden %E5%BE%B7%E5%BE%B7%E5%A4%A7%E5%AD%97%E5%85%B8.mdx下载
大名鼎鼎的杜登!dudeng_deu_zu_deu是德语ppc系列词典之一。在此感谢zhuzi813提供词库txt源文件! eaglewdy经后期加工制作完成。祝愿所有学德语的兄弟姐妹学有所成,前程似锦!欢迎大家登入我们的网站: BBS:http://www.highkast.com 获得更新的词典!6– 汉德词典 – 下载本词典词库源自chdw.de汉德辞典并采用Creative Commons条款授权主编:闫 哲QQ:29924170E-mail:yanzhe2000@126.com词条数:10万 完美变元音制作日期:2006.6.6日 北京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原先用于存放词典的空间——Dropbox被封,无法下载。 现在更新了空间。大家再尝试一下,看看新空间能不能用。
德汉汉德 <a href="https://www.sugarsync.com/pf/D918919_321379_703695">Part 1</a> <a href="https://www.sugarsync.com/pf/D918919_321379_703697">Part 2</a>
朗氏德德 <a href="https://www.sugarsync.com/pf/D918919_321379_703693">Part 1</a> <a href="https://www.sugarsync.com/pf/D918919_321379_703605">Part 2</a>
新德汉字典 <a href="https://www.sugarsync.com/pf/D918919_321379_703699">Part 1</a> <a href="https://www.sugarsync.com/pf/D918919_321379_703691">Part 2</a>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……
阅读全文
2010年10月27日
<p>
说明:
</p>
<pre style="width:596px;font:100% arial, sans-serif;word-wrap:break-word;white-space:pre-wrap;margin:0;padding:0;"> <span style="text-transform:none;text-indent:0;border-collapse:separate;font:medium 'WenQuanYi Micro Hei Mono', 'WenQuanYi Micro Hei', 'Microsoft Yahei Mono', 'Microsoft Yahei', sans-serif;white-space:normal;letter-spacing:normal;color:rgb(0,0,0);word-spacing:0;">最快捷的翻墙方式、最迅速的墙外体验、最符合中国网民的需求。 大陆网民上网必备。 赶快尝试吧~ 操作步骤: 1. 打开一个Chrome的tab 2. 在tab内敲入欲访问的网址,如"twitter.com“ 3. 回车,chrome会尝试访问twitter.com 4. 点击"一键翻墙"的图标,完成翻墙 *.当您在正常浏览网页时,如果遇到打不开或打开缓慢的国外网页,也可以点击一键翻墙的图标进行翻墙浏览哦~ </span> </pre>
<pre style="width:596px;font:100% arial, sans-serif;word-wrap:break-word;white-space:pre-wrap;margin:0;padding:0;"> <span style="text-transform:none;text-indent:0;border-collapse:separate;font:medium 'WenQuanYi Micro Hei Mono', 'WenQuanYi Micro Hei', 'Microsoft Yahei Mono', 'Microsoft Yahei', sans-serif;white-space:normal;letter-spacing:normal;color:rgb(0,0,0);word-spacing:0;">** 您也可以通过直接访问 <a style="font-family:'WenQuanYi Micro Hei Mono', 'WenQuanYi Micro Hei', 'Microsoft Yahei Mono', 'Microsoft Yahei', sans-serif!important;color:rgb(0,0,204);" href="http://x.……
阅读全文
2010年10月27日
<p style="line-height:20px;font-family:'WenQuanYi Micro Hei Mono', 'WenQuanYi Micro Hei', 'Microsoft Yahei Mono', 'Microsoft Yahei', sans-serif!important;margin:0 0 15px;padding:0;">
<span style="text-transform:none;text-indent:0;border-collapse:separate;font:medium 'WenQuanYi Micro Hei Mono', 'WenQuanYi Micro Hei', 'Microsoft Yahei Mono', 'Microsoft Yahei', sans-serif;white-space:normal;letter-spacing:normal;color:rgb(0,0,0);word-spacing:0;"><font face="微软雅黑">Proxy Switchy支持自动代理,设置方式也极其简单。以下是几个小步骤:</font></span>
</p>
<ol style="list-style-position:inside;list-style-type:decimal;font-family:'WenQuanYi Micro Hei Mono', 'WenQuanYi Micro Hei', 'Microsoft Yahei Mono', 'Microsoft Yahei', sans-serif!important;margin:0 0 15px 20px;padding:0;">
<li style="line-height:20px;font-family:'WenQuanYi Micro Hei Mono', 'WenQuanYi Micro Hei', 'Microsoft Yahei Mono', 'Microsoft Yahei', sans-serif!important;margin:0;padding:0;">
<span style="text-transform:none;text-indent:0;border-collapse:separate;font:medium 'WenQuanYi Micro Hei Mono', 'WenQuanYi Micro Hei', 'Microsoft Yahei Mono', 'Microsoft Yahei', sans-serif;white-space:normal;letter-spacing:normal;color:rgb(0,0,0);word-spacing:0;"><font face="微软雅黑">确保你的chrome是dev版本,或者是支持扩展的。</font></span>
</li>
<li style="line-height:20px;font-family:'WenQuanYi Micro Hei Mono', 'WenQuanYi Micro Hei', 'Microsoft Yahei Mono', 'Microsoft Yahei', sans-serif!……
阅读全文
2010年7月13日
<p>
小时候,不知何时何地,听说哥曾经,也经常的去父亲的办公楼写作业。以前一贯的佩服我哥的学习成绩<span style="color:blue;">[萨评:一句话说得俺无地自容]</span>,所以哭喊着也要去,而且,美其名曰:那环境,有学习气氛。
</p>
<p>
父亲工作的楼是面南背北的大板楼,非常纯粹的中国50-60年代的科研部门楼,如果有研究的朋友们可以调查一下,那种楼通常楼面宽宽,大概得有上百米。共 6层,最上面是天台,每一层楼层都很高,至少当时觉得两个我叠一块儿也摸不到顶。宽大的大门立在又长又宽的台阶上,上去后正对的是大楼梯,很缓的那种,缓就比较长,每一节台阶都宽宽的,上去分左右两道相对小的楼梯,然后到了每一层又合二为一,比现在最豪华的写字楼的都宽,踩着舒服,很符合科研人员的习惯,拉得开步儿。
</p>
<p>
父亲的办公室,记得是四楼,412,不大,3张办公桌,说不上豪华,可是很宽敞,靠门边是一大排的文件柜,分别写着同室的名字,迎面大窗户,没有落地,可是亮堂堂,和对面站岗的数学所总部遥遥相望。旁边是413,好像是个套间,特别的是,开门就有一股淡淡的香烟的香,不是杨YAO WU 叔叔就是张SHOU YUN叔叔,反正有那么个抽烟的,并不是在这间办公室,却是爱来串门的。窗台上摆着几盆花草,最记得的是文竹,父亲告诉我用香烟头泡过的水可以治蚜虫。
</p>
<p>
413还有一个东西是那个时代特别稀有的,就是一部电话,全黑的,转盘是金属的,亮亮的,透下去看,每个数字都又大,又黑白分明,很是好看,拿起话筒,胶木的感觉,温柔的很。现在人看我这样写电话肯定觉得不可思议,但七十年代有电话的家庭不是部长司长就是学部委员。。。
</p>
<p>
而且,话筒上一点奇怪的味道都没有,不象现在办公室自己专用的电话底下都得垫一袋諾顿红茶,看来那时代的科学家们都没有口臭的。最奢侈的是拨117,听见里面“叮咚“,然后是动听的女声:“刚才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9点21分”之类。
</p>
<p>
别的不敢拨,小时候很听话,老实,父亲也不让拨,说117是免费的,其他都要收费,这是公家的电话,不能随便用的。所以奢侈在于能拨,而且,能够拨两个”1“,手指头进去,从几乎是最左边将转盘拨到最右边,松手,然后可以听见很长时间的”哗啦啦“,看着转盘有节奏的跟着返回来。
</p>
<p>
一般来说呢,我是不太有机会坐413的,因为那里新鲜的东西太多,太有可能。。。 哦,其实现在想来,尽管我在父母的眼里是相当的听话,不过父亲还是怕我干出偷偷拨打公家的电话这类事情,在他的眼里,能让我去办公的地方写作业那就已经是很出格的事了。
</p>
<p>
晚上的计算所大楼是安静的,到了夏天,无论多热,只要打开窗户,阵阵柔风,尽管没有做什么正经的作业,可是心里一点也不烦躁。每每夜深离去的时候,总愿意在楼下侧目,看看还有那么多的窗户里面的灯光。。。
</p>
<p>
时有带黑框眼镜的张NONG BING阿姨,到现在也乡音未改的杨LI ZHI阿姨来办公室加班,看着她们宁静的脚步,觉得科学家也有这么美的人吗<span style="color:blue;">[萨评:叹气,这个评价一点儿都没有离谱,《人到中年》走红的时候,很多次在大街上都有人把杨LIZHI认成了潘虹]</span>?后来,有了帅气逼人的陈钢,上得了《电影》杂志的潘YANG KE阿姨,那就更是内心中的美女,帅哥儿了。
</p>
<p>
六楼是个平台,又叫天台,做一会作业就央告老爸带去休息,因为那里高,那时的人,都已经久经锻炼,或者全心做学问,想不到什么,所以没有象现在考试没得 100分,工作压得心理抑郁跳楼的,所以不必象清华主楼似的,四周围满铁丝网。一眼望去,天也是蓝的,星星点点,闪闪。那时的中关村没有什么高楼大厦,这六层的办公楼顶已经可以似乎了望到最远的科学院小院宿舍。
</p>
<p>
看着父亲打打太极拳,自己就围着天台四处跑,努力数着每一盏灯亮的地方。站在那里,感觉自己已经融化在大地,星空还有着淡淡的香烟的味道。
</p>
<p>
[完]
</p>
<p>
</p>
<div>
<a target="_blank" href="http://sns.juziyue.com/webinvite.php?u=337" rel="noopener noreferrer"><img src="http://image.webstory.my/WebStoryLogo32.png" /></a> 本文用<a target="_blank" href="http://sns.juziyue.com/webinvite.php?u=337" rel="noopener noreferrer">菊子曰</a>发布
</div>
……
阅读全文
2010年7月13日
<p align="center">
<img border="0" src="http://farm5.static.flickr.com/4138/4789895835_86a2ed1223.jpg" />
</p>
<p>
烫发的那位,应该是夏培肃,而中间戴眼镜的,虽然过了五十年依然面熟,如果我没认错的话,今天她仍经常在计算所大院里出入,是母亲晨练时候的伙伴。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,她曾扶住母亲,热泪难抑。但我却无法说出她完整的名字,最后一个字我不能确认。
</p>
<p>
这真是件惭愧的事情,但我又无可奈何。
</p>
<p>
一直叫她张阿姨,叫习惯了。
</p>
<p>
但她的名字我说不出来。科学院人有个坏毛病,说话力图简练,往往把人家三个字的名字说成两个字,比如陆启铿先生,大家只说“陆启”,金翠柏研究员,大家只说“金翠”。他们自己人都明白,当面也这样叫。
</p>
<p>
不过也不是都这样叫,项可风先生就是项可风,张广厚先生就是张广厚,不会被叫成“项可”或者“张广”。
</p>
<p>
我推测这可能和发音好听不好听有关,因为凡是被简化成两个字的,听起来都显得铿锵有力,不过这个可没有确证。
</p>
<p>
他们是简单了,问题是我们这些小辈就经常乱套,至少我很长时间一直以为陆启铿先生就叫“陆启”。
</p>
<p>
我也一直弄不清这位张阿姨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哪个字,记得还问过一次,知道了她名字中间的那个字,是“绮”,“绮罗”的“绮”,可最后一个字,因为不常用,还是忘掉了。
</p>
<p>
据我所知,她是北京人,1958年来到的科学院,随即到计算所,入程序设计室,一直在科学院工作到退休。
</p>
<p>
为了写这篇文章,我在各种网页上拼命搜寻以“张绮”开头的名字,最终无功而返。
</p>
<p>
她的名字找不到,但我们这些曾经以编程序为生的,都该来对她表达一份敬意。
</p>
<p>
因为,她是我国第一代程序员中唯一的女性,苏联专家什米格列夫斯基最优秀的弟子之一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地面跟踪,主要程序就是出自她的手笔。
</p>
<p>
现在有一种说法,认为女性不适合作编程。这不知道是从何而起,据说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就是女的。“女性不适合编程”这是不是传说暂且不论,至少她是这个传说的绝对颠覆者。
</p>
<p>
父亲回忆当年的工作时讲过,“张绮霞(天,写到此处忽然灵光一闪,这个名字一下就冒了出来,虽然最后那个字是不是这个霞有待存疑,但肯定是这个音)编的程序,一次就过。”
</p>
<p>
这份本领,当时几个男的程序员都比不了。
</p>
<p>
编过程序的人,大体能够感到其中的厉害 – 至少我编程从来不敢说一次就过,要反复修改,才能剔除其中的Bug。
</p>
<p>
当然,我知道自己的朋友中,能够编程不出错,一次就过的也会有,也很了不起。
</p>
<p>
慢。。。
</p>
<p>
请记住时间背景 – 那是五十年代的编程阿。
</p>
<p>
什么是五十年代的编程呢?这意味着没有Basic,没有汇编,没有Colbol。。。 这种编程不是今天那样的“写”程序,而是用机器语言来编!也就是说,编出的程序根本不是写在纸上的,而是在纸带上打出的不规则小孔(修改程序就是给纸带打补丁),程序员需要先把给计算机的指令换算成二进制数字,然后把二进制数字转成这些小孔,每一个小孔代表了给计算机的一个信号,上百个小孔驱使计算机作一个动作,成千个小孔形成一条指令!
</p>
<p>
那根本不是人能看懂的东西。
</p>
<p>
让我用成千个小孔向计算机下达指令。。。
</p>
<p>
别说作这样的程序了,就看懂它,也足以令人恐怖。
</p>
<p>
而张绮霞编的程序“一次就过”!
</p>
<p>
这种本领,就太。。。
</p>
<p>
空调可能坏了,后背一阵发冷。
</p>
<p>
弄明白这件事后,当时我见到她常常会多看两眼,而且根本不敢跟她提自己也是个编程序的。。。
</p>
<p>
早年曾对这些带点儿“非人”的描述有所疑惑,但真正见识了几次,心里又有点儿怯惧,只是找不到表述那种感觉的方法。直到看了冯骥才先生的“刷子李”。
</p>
<p>
“刷子李”是冯骥才《俗世奇人》中的一位粉刷师傅,据说是这样的 — <span style="color:blue;">“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,屋里任嘛甭放,单坐着,就赛升天一般美。最叫绝的是,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,干完活,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。别不信!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,只要身上有白点,白刷不要钱。”</span>
</p>
<p>
这简直不是人的本事。
</p>
<p>
刷子李收了个徒弟曹小三,曹小三不大信师傅有这个本事,老想看出破绽来。
</p>
<p>
于是,第一次跟着师傅刷房子,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 —<br /> <span style="color:blue;">“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,坐下来,曹小三给他点烟时,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,黄豆大小。黑中白,比白中黑更扎眼。完了!师傅露馅了,他不是神仙,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。但他怕师父难堪,不敢说,也不敢看,可妨不住还要扫一眼。</p> <p>
这时候,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:“小三,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。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,名气有诈,是吧。傻小子,你再细瞧瞧吧——”
</p>
<p>
说着,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,那白点即刻没了,再一松手,白点又出现,奇了!他凑上脸用神再瞧,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!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。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,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!
</p>
<p>
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,笑道:<strong>“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?那你在骗自己。好好学本事吧!”</strong></span>
</p>
<p>
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有一种想拿砖头砸冯先生的冲动。
</p>
<p>
没说的,这句话值得记一辈子。
</p>
<p>
不过,我见到张绮霞先生更多的时候,是在她退休以后。那时,她常来找父亲帮忙 – 多半是相机玩不转了。还有的时候是微机玩不转了 – 这有什么奇怪的?今天的计算机和当年简直没有相似的地方,整个一个家用电器。这些作研究的,多半是对着二进制口若悬河,自家的电视有几个功能永远搞不清楚。计算机成了家用电器他们玩不转,恐怕一点儿也不奇怪。
</p>
<p>
后来她曾经说过,这些搞计算机的老人儿,应该自己成立一个组织,相互通气,交流技术。
</p>
<p>
估计是觉得跟小辈儿们请教Windows里面打印机在哪儿设置这类事情多少有点儿伤自尊吧。
</p>
<p>
再看这张照片,目光清澈犀利的张绮霞女研究员,和计算所食堂前面清晨举着把剑锻炼身体的张阿姨。。。 无法分明的感觉。
</p>
<p>
大巧若拙,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?
</p>
<p>
[待续]
</p>
<p>
写到中间,因为心里打鼓,给一个出身计算所的朋友写了个邮件确认,他的回信让我放了心 – 张绮霞,的确是这位我国第一位女程序员的名字。他还说了一件事 – 1960年,陈赓大将来所里,看了张绮霞编的程序,听人家说明白这是干什么的,大为钦佩,一个劲儿地敲自己脑袋。
</p>
<p>
能让陈赓大将敲自己脑袋的,能有几个?
</p>
<p>
蒋介石,肯定是做不到。。。
</p>
<p>
</p>
<div>
<a target="_blank" href="http://sns.……
阅读全文
2010年7月13日
分析ROM指令能让人癫掉看来不是科学院的特殊现象,我写完夏启胜先生带队分析奥里窝地机的一段后,有位朋友发出了如下的感叹 当年我也干过类似的事情,要比较一段x86的汇编翻译+运行时间优化以后变成的另外一种机器的汇编。每天盯着模拟器反汇编出来16进制数字。 后来有天下班的时候坐在车里,从车窗望出去,看到旁边一辆车的牌号,脑子里就直接把那个号当成16进制数据了,先给扩展成二进制的,然后开始想:这是哪个指令呢? 这段描述外人看了会笑,了解内情的人看了会想哭。 反正,攻关长城201(奥里窝地机的仿制品)的时候,中关村的大街上如果看到一些两眼发直的人在游荡,有的人还拿着饭盆或者书这类的东西却浑然不觉,那很可能就是父亲他们那个研究室的。
奇怪的是父亲每天要骑车从东四到中关村,还要从中关村回到东四,那段时间居然安然无恙,只能说当时北京的交通管理得太好了。
不过这样的脑力劳动一直进行下去,的确是让人吃不消的。有位长辈提到工作中有一次王G权先生(上一张照片中最右面的那一位)忽然晕倒了,把大家吓了一跳。知识分子对这种事情没有什么经验,好几个同事赶紧过来把他扶到一边躺下,有人大声叫他的名字,有人去准备冷毛巾,当然也有人去叫王太太项X燕女士。
冷水和呼唤似乎没有起到作用,这时候,王太太来了。
王太太皮肤白皙戴一副无边眼镜,文质彬彬的也是科学院的,不过她在生产部门,所以做事雷厉风行,与这些搞研究的完全两个风格。看到老公晕倒,一副奄奄一息的样子,王太太走上前去对着王先生脸上一阵拍打。这个治法让在场的研究员副研究员们脑袋集体宕机。
嗯,好像效果不错,王先生慢慢睁开眼睛,但眼神似乎有点儿没焦距(可能还在某个语句和某个电子管的插脚之间挣扎呢)。
王太太指指自己,问他 – “我是谁?”
王先生定睛看看,吃力地回答道:“你不是小项么?”
王太太点点头,拍拍老公的头笑道:“行,还认得我就好办。”于是把王先生扶出来,坐到自行车后座上,自己镇定自若地骑上车,告诉王先生一声 – “抓牢我阿!”蹬起来就飞快地朝医院去了。
看着王太太一骑绝尘,王先生的众位同事们或咿呀,或咋舌,若当时有韩剧的话估计王太太“野蛮女友”的招牌是跑不了的 — 当然没人敢当面说。
唏嘘完毕之后大家回去,接着跟计算机较劲。
其实,王先生在同事中是身体很好的,他冬天依然冷水浴,每年都参加北京市马拉松长跑比赛,是前几名的有力竞争者,直到2008年奥运会还是代表科学院的火炬手呢!长城201的研制把他都折腾成这个样子,其他的人可想而知。
写下了“外人看了会笑,了解内情的人看了会想哭”这句话,忽然想到一个无关的话题。
偶然在网上看到的中关村老照片(14楼前),很容易让人想起童年的日子 我一直不看《北京人在纽约》,哪怕它最红火的时候也没有看过。 在数学所平房住的时候,正和我家对门的,也是一家有两个孩子的人家(原来是于树祥先生住,81年于先生搬走了),那家的父亲姓王,个子不高,戴一副黑色眼镜,从来不曾高声说话,他的孩子们也是同样温文尔雅的性格。在院子里的人们中间,因为这种文气,这一家人几乎被大家忽略了。 他家的条件比我家稍好,有一间半房(因为有一间实在太小,只好叫做半间),红砖砌成,顶上是水泥瓦的那种,门口有自家垒的一个小煤棚,放冬天烧的蜂窝煤。今天看来仿佛民工的简易房,八十年代科学院知识分子们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,大家有这样的房子住,已经很感激。他家左邻,是数学所所长龙瑞麟先生,右舍,是密码专家章照旨先生,大家的房子,都是一样。 每一天大家过的日子都很相似,包括厨房里飘出的炒白菜的香味都是一样的。有时候院里遇到王叔叔,他不管你是大人小孩儿,一样温和地一笑,就算打了招呼。 再后来,王先生被邀请去美国讲学。这可是好事情,那时候哪怕你是“国际知名学者”也罢,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,出去吃些天方便面,攒几个大件回来让妻子能够不用搓板洗衣服,孩子们有彩色电视看,或许是他们心底对生活最深切的一点愿望。 可是王先生这一去,再也没有回来。 在纽约的一次学术会议之后,朋友开车送大家回去,不料途中出了事故,王先生坐在后排中间的位置,那里正好没有安全带。也是这辆车唯一没有安全带的座位。。。 几个同车的都比他年轻,我几乎可以想象王先生那时一贯的温和,让每一个人先上,自己上车的时候,就只剩了最后一个座位。 他自然是不会有什么怨言的。 王先生,大名王启明,正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副所长。
我一直不看《北京人在纽约》,理由很简单,只因为它的男主角叫做王启明。
[待续]……
阅读全文